景德鎮(zhèn),一座充滿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城市。這里的每一塊黏土都有生命,千年不熄的窯火孕育了陶瓷文明。一群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的學生來到這里,開始了為期兩周的陶瓷藝術實踐。
深入探尋這座城市的文化脈搏,無論是學習陶瓷的璀璨歷史、文脈傳承,還是如同手工業(yè)者一樣沉浸式體驗,在工藝的細節(jié)中感受匠心之美,識物、識我,無疑都加深了學生對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理解與尊重,啟迪著學生如何將傳統(tǒng)藝術以全新的形式呈現(xiàn)于現(xiàn)代,并為他們今后的藝術道路拓寬了視野。
在體驗手作之美中識物
學生們在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帶領下沉浸式體驗陶瓷制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從盤泥條,拉坯、塑形、雕刻、上釉,到釉上釉下彩繪,每一步都在探尋傳統(tǒng)技藝的智慧。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慢慢掌握手法和節(jié)奏,繼而到創(chuàng)新性的創(chuàng)作,親自動手的過程,也是一個識物的過程。塑形時泥料過濕則軟塌無法成型,過干則器形粗糙僵硬;用力稍有不均,造型便七扭八歪,甚至整體從底盤完全坍塌;釉下彩繪畫的泥坯吸水性強易暈化,還要考慮高溫燒制后繼續(xù)暈化的程度,才能達到預期的水墨畫效果……此時才理解為什么在工筆畫高度成熟的唐代,同時期的長沙釉下彩繪畫卻一反常態(tài),把工筆畫的細變?yōu)榇?,精變?yōu)槁?,密變?yōu)槭瑁兆優(yōu)榉?,繁變?yōu)楹?,從而一洗宮廷富貴,頓生江湖野逸。
也只有親手操作后才能體會材料與形態(tài)之間的微妙關系:向上之勢的膽瓶,輕盈靈動;腹部飽滿的燈籠瓶,憨厚溫和;簡約樸實的斗笠碗,四平八穩(wěn)……學生們參與了瓷器的孕育過程,體會到不同器物的性格脾氣,從而也洞悉了器物的生命。陶瓷制作過程十分煩瑣,品質要求極高,“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畫瓷者不填色,填色者不畫瓷,一個工匠一生只專注于一道工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筆、每一色都凝聚著對完美的追求,對工藝的尊重。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對“自我”技藝的不斷超越,才構成了景德鎮(zhèn)陶瓷的“工匠精神”。它代表著職業(yè)道德的極致,也映射出當代社會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觀。學生們說,這次藝術實踐課程更像是一場文化精神的洗禮。
在泥與火的交融中識我
在體驗過程中,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陶瓷不僅是生活器皿,還能載道傳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態(tài)度、認識、理念等精神因素都會融入其中。古人制器,方圓有別,圓鼎像天,方鼎法地。瓷器之美是水、火、土、釉交融之美,是時間、空間、體積、質量和面飾交織之美,正是因為有了這源于自然、順乎自然、造化巧妙、心物相照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念的滋養(yǎng),才產生出宛自天開、空納萬境的藝術。
與古人相對,與自己相對,當器物所承載的精神與哲理,通過學生們的雙手被吸收,內化成為自身成長的養(yǎng)分時,“我”與“物”的界限消失,“我”融入了自然,自然也融入了“我”,“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復交流,一同成長。此時,學生們各自的欣喜、沮喪、嬉笑、憤怒也都附加在了泥坯上,最終燒制的作品也體現(xiàn)出制作者的情感。老實憨厚的男同學,作品扎實平穩(wěn),俏皮小姑娘的作品則輕快靈動……每件作品都有他們自己的影子,猶如大地的繁花,有的艷麗,有的素雅,有的奇異,有的質樸……學生們在高嶺土上綻放著最美的自己。
在陶瓷之美中體悟文化傳承和社會責任
過去,學生的世界只是書本,在景德鎮(zhèn),整個世界變成了他們的課堂。學生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民國古彩黑地梅花鳳尾瓶上,黑釉彩上綴著淺白的梅花,如同黑夜里漫天飛舞的雪花,凄美又浪漫。景德鎮(zhèn)的瓷稱得起“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青花典雅秀麗,彩繪五彩繽紛,色釉斑斕絢麗,薄胎玲瓏剔透,雕塑巧奪天工,裝飾豐富多彩,造型千變萬化,無不彰顯著器物之美,堪稱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
學生們在博物館、皇家瓷廠、非遺中心、工廠,穿越唐宋元明清,感受著陶瓷的歷史,也引發(fā)深深的思考:是什么讓陶瓷這古老的材料伴人類文明千年?滄海桑田,居然沒被新技術新材料取代,反而穿越時間的長河,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著實令人感嘆。
學生們深切地感到,在景德鎮(zhèn),國畫和陶瓷相遇,互相吸收對自己最有用的東西,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相知相融。他們在新石器陶器上看到了工筆線條的細勁恒定,在唐中晚長沙釉下彩繪中看到粗筆寫意的豪放瀟灑。他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同樣氣韻生動的線條,新石器時期長江流域的畫風秀麗陰柔,而黃河流域的仰韶彩陶則豐滿勁健。學生們在凈素雅致的元青花中,發(fā)現(xiàn)工筆用線和元代文人畫的淋漓水墨;在“大明五彩”中看到中國畫本土特色的先勾線后渲染填色,而在“雍正粉彩”中看到了融合中西的意味。原來是中國畫的發(fā)展影響并輝煌了中國的陶瓷繪畫,學生們的專業(yè)自豪感油然而生。
實際動手才知道,瓷坯上繪畫與紙上繪畫相似中又有不同。瓷坯生澀,吸水性強,尤其釉中彩,行筆需慢,釉料要帶足水分,否則枯筆多,線條溫潤度不夠;釉料太重,則易沉淀,運筆有阻滯。在刻瓷實踐時不少學生發(fā)現(xiàn),從不同角度觀看刻瓷會看到不同畫面,這就要求畫家必須掌握三維立體繪畫的幻術。他們在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中都有新的收獲,似乎找到了打通傳統(tǒng)二維平面繪畫和三維立體繪畫之間的通道,并堅信對今后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大有益處。也有學生猜想,國畫用紙與陶瓷創(chuàng)作材料顯然不同,但薄薄的紙是否也可以像瓷土一樣折疊、堆積,甚至是破壞后再重組?重組后的作品會不會在神韻上與陶瓷相通?這些都將為他們創(chuàng)作不一樣的國畫帶來可能。
學生們還發(fā)現(xiàn),當美的瓷器遇上美的裝飾,二美疊加,也并非全是美美與共,裝飾過于繁復,會搶奪瓷的雅靜靈動,反而不如素面朝天的白瓷清新脫俗——陶瓷似乎在教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世。
沒有一個人能空著手走出景德鎮(zhèn)。除了淘來的小寶貝,還有用青花繪出自己的最愛,親手制作的小器皿、小雕塑。拾掇著行李箱里的寶貝們,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景德鎮(zhèn)陶瓷已經從官窯走進了千家萬戶,似乎還能望見未來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的國際化、現(xiàn)代化,以及注入新鮮血液的大眾化輝煌前景。
這次寶貴的藝術實踐,讓學生懂得了藝術不只是個人表達的方式,它還是社會交流的橋梁和文化傳承的載體。作為未來的藝術家,他們知道今后不僅要追求藝術的完美,還需考慮大眾審美,要承擔起傳承和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
(作者系藝術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5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