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學校教研組如何運轉

發(fā)布時間:2024-09-18 作者:史建筑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北京市十一學校,史建筑與語文教研組教師研討。 李強 攝

  一個教研組在不同階段必須有一定的職責職能劃分,搭建合理的結構,以達成科學分工與團隊協(xié)作的統(tǒng)一

  教研組從不同層類課程的設置實施,到組內日常工作的運行,都需要流程和標準,可以說,“品控”是教研組科學運轉和高效輸出的有力保障

  要想建設有良好學術氛圍的教研組,必須組織好研討與分享,平等對話,集思廣益,讓教研組始終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安全感

  教研組,是學校輸出教學質量和學科育人的終端組織,教研組運轉是否科學順暢,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師資建設和文化營造。但是目前,作為“知識型組織”的教研組,學校常常被動接受許多硬性攤派任務,教研工作本身又缺乏具體的標準建議,組員之間重復性工作比例過高,難以形成平等寬容的組織文化,導致教研組工作運轉不暢。

  教研組工作運轉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文化。首先,學校應該千方百計地為教研組“減負”,減去那些與“知識性組織”無關的事務性工作,以保證教研組工作的重心——學科育人;其次,為提升團隊水平,避免內耗,評價必須立足于評價團隊,優(yōu)秀的評價體系是最佳的整合機制,沒有評價的綜合,團隊就不可能綜合起來。另外,學校應該“竭盡全力幫助教師,以便教師竭盡全力幫助學生”。

  在學校文化的支持下,教研組工作才能得以順利開展。筆者結合自己帶領教研組團隊的經歷和做法,從結構、品控、對話三個方面談一談“教研組如何運轉”。

  首先是結構問題。李希貴校長曾說,“在管理工作中,能用結構解決的問題,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決的問題,就不靠開會”,一個教研組,雖無嚴格的行政層級,但面對諸多的教學事務和要達成的育人目標,在不同階段必須有一定的職責職能劃分,搭建合理的結構,以達成科學分工與團隊協(xié)作的統(tǒng)一。

  教研組工作的結構,其實是多樣態(tài)的,也就是始終圍繞工作目標,隨時進行動態(tài)調整。例如,筆者所在的高中語文教研組,在高一高二階段,面對必修和選擇性必修模塊,我們的基本結構就是“學習單元主備制”,兩到三位教師負責主備一個單元,經過小范圍研討,拿出單元學習初步方案后,全組教師進行建設性討論,肯定方案中的合理部分,商榷方案中有待完善的內容,然后主備教師根據大家的建議再去打磨,直至全組通過。我們團隊在2020年底出版的《語文單元學習現(xiàn)場》(2022年該書被評為“首屆語文教育年度專著”),就是這種工作結構運轉之下形成的產品,推動了學校語文學科的課程建設。

  到了高三,我們就要根據教學重點和學習內容作出相應調整,工作基本結構轉變?yōu)椤案呖紝m椫鱾渲啤保譃椤艾F(xiàn)代文”“古詩文”“名著閱讀”“語基語用”“考場作文”等專項,在資料輯錄、試題命制、教學方案設計、學習成果整理等方面,均按專項分配,在這種機制之下,教研組誕生了一批專項備考專家。從實際運行情況和最后的高考質量來看,這種結構符合高三的教學實際,也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結構一合理,事半而功倍”。除此之外,還有階段目標統(tǒng)攝之下的臨時組合結構,以及組務具體分工結構等。

  結構,究其本質,是賦予團隊成員邊界清晰的職能與責任,以便成員們在合作的基礎之上知曉個人職責,在研討的氛圍之中盡力做好專屬事務,然后再處理好結構中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團隊文化。

  有了合理的結構,并不等于組織或團隊就能高效運轉,換言之,團隊成員知曉自己職責所在,這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還有更多內容需要明確。比如,按什么流程做?按什么標準做?做到什么程度?……那么,這些工作要素靠什么來保障?這就要提出第二個關鍵詞——品控。

  品控,是一個工業(yè)術語,它包括完整的質量控制和管理鏈,后來被引入組織管理。作為知識型小組織,教研組提倡學術自由和不斷創(chuàng)新,但重要工作內容仍須在流程和標準上予以“品控”。教研組工作的“品控”,可以理解為對日常工作的質量把控,為工作中的難題提供應對策略,為每一位團隊成員賦能。

  “品控”的主要內容是流程規(guī)范與標準釋放,教研組從不同層類課程的設置實施,到組內日常工作的運行,都需要流程和標準,可以說,“品控”是教研組科學運轉和高效輸出的有力保障。例如,教研組工作中常見的學段學科質量診斷,我們的流程及標準如下:

  第一步,提前向全體學生釋放《學科質量診斷藍圖》,內容包括診斷范圍、考查題型、考點描述、分值分配等,其目的是讓學生清楚診斷目標及基本內容,以便有針對性地備考。

  第二步,教研組根據《診斷藍圖》,為成員分配命題任務,按診斷目標命題,命題實行“全程責任制”。例如,作為重要環(huán)節(jié)的磨題過程包括:個人或小組命制試題,題型小組內部討論,各小組初稿交由大組討論,返回小組內打磨完善直至定稿校對,無誤后簽字提交終稿。

  第三步,梳理各小題答案及評分標準,然后嚴格按標準網閱。主觀題嚴格執(zhí)行“雙判”標準,超規(guī)定誤差范圍的,進入三判乃至仲裁,大作文更是如此。

  第四步,教師邊閱卷,邊收集整理所閱題目的《閱卷縱橫》,包括試題解析、學生答卷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典型案例、后期學習建議等,最后匯總成整套試題的《閱卷縱橫》,釋放給全體學生,以達到學生“無須老師講評,自能完善試卷”的效果。

  第五步,成績分析及跟進。根據各題數(shù)據作出研判分析,確定重點分析的考點,優(yōu)先講評。教師根據教學班上每名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后期個別化跟進策略,如有特殊情況可以提請學科會診。

  教師按以上流程和標準執(zhí)行,圍繞診斷目標,完成一個相對閉環(huán)的過程,以便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鞏固所得,查漏補缺。

  合理的結構、嚴格的品控,是教研組運轉的基本策略,但作為知識型組織,一定需要學術上的智慧分享與激發(fā),否則教研組就成了生產車間的流水線,看似井然有序,實則機械重復。因此,要想建設有良好學術氛圍的教研組,必須組織好研討與分享,平等對話,集思廣益,讓教研組始終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安全感。

  這就需要教研組形成良好的研討對話文化。首先,要鼓勵組內教師找到教育教學的意義,引導教師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在工作中不斷嘗試,創(chuàng)造獨特的教育價值,關鍵是團隊要對這種探索甚至試錯,有包容之心,向創(chuàng)新者輸送安全感。其次,要幫助教師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尊重,面對具體問題,平等對話,以保證所有教師能各抒己見,表達真實想法,保證組織的“民間性”,而不是教研組長搞“一言堂”。再者,要激發(fā)團隊成員的學習熱情。彼得·圣吉指出,每個人都有主動學習的天性,但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卻壓抑了這種天性,把一個個有潛力的人變成了平庸的螺絲釘,進而也使整個組織喪失了自主進化的能力。教研組要想真正成為“學習型組織”,就要努力讓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充滿學習的熱情和能力,暢所欲言,互相激發(fā),在探索創(chuàng)新中促使整個組織不斷進化。

  結構、品控、對話,既有組織的硬件建設,又有軟件優(yōu)化,需要我們統(tǒng)籌兼顧,以使其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

 ?。ㄗ髡呦当本┦惺粚W校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9月18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