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fā)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fā)展的最大公約數?!惫步ā耙粠б宦贰背h實施以來,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空間得到有效延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由“規(guī)劃圖”轉為“實景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
10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與共建國家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務實合作,努力建設世界人才高地,通過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中外聯合交流培訓項目提升合作伙伴發(fā)展的內生動力,通過職業(yè)學院、魯班工坊等職業(yè)教育領域合作幫助合作伙伴培養(yǎng)了大批本土技術人才。
我國不斷推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多層次人文交流合作,通過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等,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人文交流和語言合作交流,有效促進了我國文化與發(fā)展成就的國際傳播。
我國不斷深化與共建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戰(zhàn)略對接,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框架下的教育合作,通過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中國—中亞國家大學聯盟、中非大學聯盟、中阿大學聯盟等一系列機制平臺,有力提升了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合作交流的層次和水平。
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步入第二個十年,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包括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宣布了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教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基礎和橋梁。八項行動的提出,為我國進一步同各方深化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伙伴關系和教育共同體建設、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階段指明了方向。
第一,加快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教育網絡,建立共建國家基礎教育設施和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各合作伙伴在課程、師資、教育信息、教育技術和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優(yōu)勢互補,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數字化教育空間的互聯互通。
第二,提升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能力,建立具有國際可比性的教育資格框架,努力消除各類教育人員區(qū)域內流動的壁壘;加大針對各合作伙伴的教育培訓服務供給,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實現各合作伙伴專業(yè)技術人才國內國際培養(yǎng)培訓的雙輪驅動。
第三,深化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務實合作,進一步設計更多使我國與共建國家各行為體都能夠切實受益的合作項目,開發(fā)更多優(yōu)質的教育合作平臺和教育公共產品;樹立魯班工坊職業(yè)教育新標桿,使人才的類型、專業(yè)和技能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需求精準匹配。
第四,貫徹綠色和諧的教育發(fā)展理念,緊密圍繞生態(tài)旅行、清潔能源、環(huán)??萍己偷吞冀洕葎?chuàng)新領域尋找教育合作的增長點,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教育合作網絡,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育生態(tài)。
第五,深度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科研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創(chuàng)企業(yè)與共建國家有特色、有優(yōu)勢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開放共享科技基礎設施,共建聯合實驗室、國際科技園區(qū)、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中心等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平臺,共同研究解決重大科技難題。
第六,大力支持教育領域的民間交往,繼續(xù)優(yōu)化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的布局結構,通過語言文化教育促進與各合作伙伴的民心相通,同時注重發(fā)揮民間非政府教育組織的紐帶作用,在教育對外交流中充分利用好本地資源。
第七,優(yōu)化共建“一帶一路”教育領域的綜合治理,提升教育治理整體效能,完善區(qū)域教育發(fā)展在規(guī)則標準、利益協調和權責配置等方面的制度設計,構建多元開放的治理主體和合作式網絡化的治理模式。
第八,搭建“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合作的新機制與新平臺,努力夯實與共建國家的教育戰(zhàn)略對接、教育制度聯通和教育政策溝通,探索建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雙邊、多邊和區(qū)域性教育合作的新協議與新框架,不斷提升我國的教育話語權與影響力。
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將進入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階段,“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將成為我國全球教育伙伴的集聚區(qū)、國內國際教育循環(huán)的示范區(qū)和中國教育走出去的先行區(qū),同時,也將成為國際社會教育合作交流的榜樣,為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強助力。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劉寶存系該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10月19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