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東北大學把愛國情、報國志融入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

堅守科技報國初心 勇?lián)鷱妵ㄔO使命

發(fā)布時間:2023-09-02 作者:本報記者 劉玉 通訊員 霍佳銳 楊明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東北大學,有一個被譽為“東大版感動中國”的舞臺,這里沒有絢麗的舞美特效,沒有精彩的文藝表演,僅靠一問一答的對坐訪談,卻總能讓劉長春體育館內數千名觀眾掌聲雷動、產生情感共鳴。

“創(chuàng)新無止境,育人永遠在路上?!币涯陮镁叛?、剛剛完成第100部著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在“講述·東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會上又制定了新目標:繼續(xù)寫作,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分享給更多青年學子?!盀閷W生付出,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從2016年開始,各個領域杰出的東大師生、校友受邀登上這個舞臺,他們的講述和分享影響了數以萬計的東大人走上奮斗之路,而這些震撼心靈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愛國、報國。

報國,是東北大學不變的文化根骨。一代代東大人正是以濃厚的家國情懷積淀出一部與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的奮斗史,書寫了東大立德樹人、科技報國的壯麗篇章。

建功時代,敢擔當勇立潮頭

2023年5月28日,C919大型客機圓滿完成商業(yè)首飛,萬眾矚目之下,飛機在首都機場穩(wěn)穩(wěn)落地。起落架,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實際上是支撐飛機重量、承受著陸撞擊力的保障,被譽為“生命的支點”。世界上目前能生產飛機起落架的國家只有四個,法國、美國、德國和中國,而生產C919起落架使用的特大型高強模具,其關鍵材料正是由東北大學姜周華教授團隊自主研發(fā),性能、質量全球領先的特厚板產品。2019年,以東北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姜周華為第一完成人的“高品質特殊鋼綠色高效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國之重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彰顯著中國的實力與底氣。新征程上,東北大學自主研發(fā)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在多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累累碩果廣泛應用于一件件國之重器,成為東大擔當報國、建功時代的最佳注腳。

有人仰望九天,有人叩問大地。

在青藏高原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領銜的深部工程與智能技術研究院重大鐵路巖爆科技攻關小組長期駐守在施工現場。

巖爆監(jiān)測預警是工程安全施工的“眼睛”。為了讓這雙眼睛足夠敏銳,攻關小組經常要在巖爆風險極高的隧道里連續(xù)工作8小時以上。隧道內是高溫高濕的“桑拿房”,隧道外是0℃以下的青藏高原。面對艱苦的工作條件,攻關小組迎難而上,預警系統(tǒng)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得到有效提升。當得知要參與重大鐵路項目時,青年教師張偉心潮澎湃:“一想到這個跨越了兩個世紀的夢想,承載著幾代中國人期盼的重大工程,我便感覺萬分榮幸。有了這份責任感,遇到再棘手的問題,也能披荊斬棘一往無前?!?/P>

超級工程,蘊含核心科技,關系國計民生,代表了中國的高度、深度與速度。東北大學研發(fā)的海底管道檢測、鋼材軋制、流程優(yōu)化與控制等系列技術、工藝、裝備,打破多項國外壟斷,支撐起白鶴灘水電站、川藏鐵路等一項項超級工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有人致力基建,有人獻身國防。

2020年10月,東北大學腐蝕與防護中心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謝信:“東北大學王福會教授團隊堅決貫徹落實上級指示和集團黨組‘一號任務’要求,為任務萬無一失、圓滿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福會,中國知名抗腐蝕專家、國家高端金屬材料抗腐蝕的守護人。他和他的團隊多年研制的各種抗高溫腐蝕防護涂層,在航空航天和海洋等領域的裝備上獲得應用,一系列科研成果支撐了我國戰(zhàn)略“殺手锏”工程。

近年來,東北大學積極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等建設,打造國家級戰(zhàn)略科技平臺和交叉創(chuàng)新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生產全流程全局優(yōu)化控制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與方法,該成果被寫入國際自控聯(lián)引領未來自動化發(fā)展方向白皮書,引領未來國際自動化發(fā)展方向。

2020年1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唐立新?lián)问紫茖W家的工業(yè)智能與系統(tǒng)優(yōu)化國家級前沿科學中心掛牌成立。中心著力打造核心理論、優(yōu)化方法、智能技術、工業(yè)軟件互為支撐的系統(tǒng)前沿科學創(chuàng)新體系,開拓新興戰(zhàn)略工業(yè)的前沿技術。

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之一的張化光勞模團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分布式動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學習優(yōu)化協(xié)同控制理論與方法,填補了國內能源輸配領域的空白,這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打造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厚做實基礎研究,解決行業(yè)急需“卡脖子”技術?!笆濉币詠?,東北大學承擔各類科技項目8000余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近300項,入選全國首批高等學??萍汲晒图夹g轉移基地;近5年來,獲得國家科技獎12項、省部級一等獎73項。

唯改革者進,唯創(chuàng)新者強。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東北大學瞄準學科交叉這一未來科學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圍繞“智能”和“綠色”兩大主題,推進優(yōu)勢學科深度交叉,實現“控制科學與工程”與“冶金工業(yè)流程”學科群融通發(fā)展。兩個學科群以智能化為紐帶,交叉融合、協(xié)同推進,形成以5位院士牽頭、100余位高層次創(chuàng)新人才和國家級創(chuàng)新群體為骨干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成為引領學科發(fā)展的依托力量。

“面向未來,東北大學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秉承‘實干、報國、創(chuàng)新、卓越’的文化品格,更好地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結合起來,走好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自主培養(yǎng)之路,更好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東大力量?!睎|北大學黨委書記郭海表示。

篳路藍縷,經風雨而守初心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比绻麑|大人的報國情懷比作傲然挺立的蒼松,那么深植血脈的愛國傳統(tǒng)就是它不竭的營養(yǎng)之源。

“這里是中國人的土地,這里是中國人的大學!”“茍余之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又豈能忘掉祖國,而為傀儡偽國做馬牛!”2023年4月,東北大學百年校慶校史劇《同行》首演的現場,掌聲與淚水不斷,記憶也隨著劇情回到東大建校之初的那段風雨歲月——

百年前的華夏大地,風雨飄搖,列強環(huán)伺。

“欲使東北富強,不受侵略,治本之策,端賴興辦大學。”“培育英才,御侮興邦”“研究高深學術,培養(yǎng)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文化之發(fā)展。”聲聲吶喊,振聾發(fā)聵,東北大學,應運而生。

于內憂外患中誕生的東北大學,在創(chuàng)建之初便肩負著興學育人、文化救國的歷史使命。老校長張學良勉勵學子百折不撓、努力救國;劉半農教授為校歌作詞,“愛校、愛鄉(xiāng)、愛國、愛人類”,大愛情懷鑄就東大師生永恒的精神豐碑。

“沈陽設校,經始維艱;至‘九一八’,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東北大學成為中國第一所抗日流亡大學,輾轉四地,流落飄零15年。

這15年,東大人始終笑對歲月、弦歌不輟,延續(xù)了高等教育的火種。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期間東北大學曾一次次站在決定國家民族發(fā)展走向的關鍵節(jié)點,挺身而出,為國擔當。

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fā),北平數千名大中學生振臂高呼,激蕩全國,掀起了一二·九運動的序幕。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學生被阻隔在城外的情況下,東北大學300多名愛國學生作為游行隊伍西路縱隊的唯一主力,在東大學生、共產黨員宋黎的帶領下,高舉大旗沖出被軍警封鎖的校門。面對軍警的大刀、水龍、皮鞭、木棍和槍刺,東大學生視死如歸,沖鋒在前。

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西安市萬余名青年學生走上街頭,呼吁“停止內戰(zhàn),團結抗日”。此時已輾轉至西安的東大學子再一次站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灞橋古道,一邊是群情激奮“為實施救國主張,置生死于度外”的學生,一邊是得到命令隨時準備開槍的軍警。千鈞一發(fā)之際,老校長張學良聞訊趕到,他以校長的身份向學生承諾,“一周之內,用事實答復”。僅僅3天后,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fā),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由此形成,這是中國命運的又一個轉折點。

“我們這個飽受欺凌的民族要起來反抗,東北青年要作全國青年的先聲!”從一二·九運動的聲聲吶喊,到點燃西安事變的導火索,東大人深植血脈的愛國情懷在救亡圖存的斗爭中生了根,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發(fā)了芽。這顆興學救國的種子,終于長成愛國報國的參天大樹,積蓄已久的力量,跳動在共和國長子的心臟。

從辦學救國到工業(yè)興國、科技報國,貫穿其中的是一條賡續(xù)百年顏色鮮亮的紅色血脈,是風雨如磐仍堅定如一的初心本色。

心之所向,路雖遠而行必至

“國家建設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研究方向?!表懏敭數男?,出自東北工學院(東北大學前身)首任院長靳樹梁之口。新中國成立之初,神州大地百廢待興,新一代東大人對建設美麗的新中國充滿了憧憬、向往與力量,他們打點行囊,前赴后繼,奔向新中國工業(yè)體系建設的一個又一個戰(zhàn)場,科技報國成為指引他們人生方向的精神坐標。

煤礦,俗稱“四塊石頭夾塊肉”,采煤行業(yè)困難艱苦、很不安全,但卻是當時國家最需要、人才最緊缺的領域。東北大學1950級學生中有106人毅然選擇“為國轉系”學習采礦,這個光榮的集體被稱為“54煤”。

“我原來報的是化工系,對于江浙的南方學生來說,采礦太陌生了,甚至還有種恐懼感。但既然國家需要,我就毫不猶豫地報名轉到采礦系?!焙髞沓蔀橹袊鴸|煤企業(yè)集團總工程師的王友佳回憶道。

“向祖國匯報成績,決不允許任何一位同學掉隊?!边@是“54煤”從入學初就喊出的口號。1954年盛夏,他們懷揣理想走出校門,在“54煤”106名學生中,涌現出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鳴高、著名巖石專家徐小荷、東北大學第一位女博導林韻梅、科技哲學泰斗陳昌曙等一批杰出人才。

路子對了,就不怕遙遠;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顧風雨兼程。

1968年12月,29名東大畢業(yè)生響應黨的號召,毅然選擇去往邊疆小鎮(zhèn)可可托海,那里有研制“兩彈一星”的戰(zhàn)略資源——稀有金屬。

“在可可托海,凍傷幾乎不可避免,零下50℃以下露天坑才停止作業(yè),工作中有時不能戴手套,手觸摸到鐵器或礦石就會粘掉一層皮?!毙陆猩瘓F原副總工程師、東北工學院1968屆畢業(yè)生劉思業(yè)回憶道。

盡管環(huán)境艱苦,作業(yè)危險,交通不便,物資匱乏,東大人卻堅持在平均零下40℃的極寒天氣下開采礦山、鉆研技術,突破一個又一個難關。

1975年,后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1968級畢業(yè)生孫傳堯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和副廠長,和同學同事們一起夜以繼日完成了上百項技術改造,終于使8766選廠順利投產;1977年,孫傳堯與余仁煥的兩項技術成果共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勵,開創(chuàng)了中國工業(yè)浮選生產綠柱石精礦的歷史。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52—1982年間,先后共有45名東大畢業(yè)生奔赴可可托海,他們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數十年間,一個個生產技術難題被攻破,稀有金屬礦石從可可托海被源源不斷地送往祖國各地,鋪就了中國尖端工業(yè)的崛起之基,熔鑄成“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可可托海精神,可可托海作為“兩彈一星”的功勛地,永載共和國史冊。

在東北大學漢卿會堂的東南方,一尊“拓荒牛”雕像栩栩如生。鋼筋鐵骨,拓荒開路。作為“共和國冶金人才的搖籃”,東北大學為中國新型工業(yè)化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波瀾壯闊的征途上,東大人篤定科技報國,不斷開拓新路,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陸鐘武院士,中國工業(yè)生態(tài)學之父,1953年,他在東北工學院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第一個冶金爐專業(yè)。年少多壯志,青春應許國?;貞洰斈?,他激動不已:“從那時起,我就下定決心,聽共產黨的話,跟共產黨走,為新中國的建設建功立業(yè),奮斗終身!”

邱竹賢院士,中國鋁業(yè)之父,新中國第一個有色金屬冶金學科由他建立、第一本鋁冶煉教材由他編寫?!盎厥浊皦m,歷歷在目。崎嶇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斗。”邱竹賢常以茅以升的這段話自勉:“茅老以造橋聞名于世,他是我的老師。我靠煉鋁以渡,也將奮斗不已?!?/P>

李華天教授,中國第一臺模擬電子計算機的研制者。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后,他來到東北工學院任教。當時美國、蘇聯(lián)等國的模擬計算機都已問世,而我國還沒有。李華天放言:“既然外國人能搞出來,難道我們就搞不成嗎?”實現技術突破為國爭光,這就是李華天的出發(fā)點。

第一臺國產CT機、第一個大學科學園、第一部煉鐵專業(yè)課教材、第一塊超級鋼……群峰之上,更見長風浩蕩,步入新時代,東大人繼續(xù)勇?lián)厝危膽芽萍紙髧膲粝?,服務國家重大?zhàn)略需求,巡天、探地、潛海,書寫著新時代東大人的使命擔當。

“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在肩。東北大學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筑大平臺、凝聚大團隊、攻關大項目、培育大成果,引領推動行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東大力量’?!睎|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說。

薪火相傳,創(chuàng)一流以育英才

1999年9月,一次舉世矚目的實驗正在寶鋼的生產線上進行。當板卷通過轟鳴的軋機和冷卻系統(tǒng),最終在卷取機上成卷時,現場所有人緊緊擁抱在一起,喜悅的淚水奪眶而出。他們知道,中國的“超級鋼”誕生了!

王國棟院士,東北大學教授,被譽為中國超級鋼之父。他領銜研發(fā)的超級鋼在國際競爭中連創(chuàng)4個第一。每當談起“超級鋼”,王國棟總是說:“這只是材料革命浪潮里的一朵漣漪,把這一頁翻過去吧,往前看,那才是波濤洶涌的大海。”

創(chuàng)新,是一場接力賽。王國棟最喜歡談的話題是學生,他培養(yǎng)的100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如今都活躍在科研崗位和企業(yè)一線,為中國鋼鐵領跑世界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劉振宇,王國棟的第一位博士生,探尋鋼鐵顯微組織智能化調控30余年,致力于開發(fā)我國鋼材組控的“北斗導航”。他說:“要做到‘鋼鐵振興,匹夫有責’,更重要的是肩上的擔當和心中的責任。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我們就一定能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2020年,他作為負責人牽頭完成的“鋼材熱軋過程氧化行為控制技術開發(fā)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李云杰,2020年博士畢業(yè)后進入博士后流動站,不到3年,他的研究成果便成為《科學》(Science)上發(fā)表的鋼鐵領域唯一一篇和工業(yè)應用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文章。“我的內心頻頻想到那句‘能不奮勉乎吾曹’!”這是他在講述自己科研經歷時對學弟學妹說的話。

在東大,像王國棟院士一樣,一面挑起科研重擔、一面精心育人的大師還有很多:郎世俊培養(yǎng)的學生柴天佑,如今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華天培養(yǎng)的學生劉積仁,成為中國第一家軟件上市企業(yè)東軟集團的總裁。馮夏庭院士,師從將巖石力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林韻梅教授,從他的身上仍能看到當年“54煤”獻身祖國的使命與擔當。

歲月崢嶸,初心不改。建校百年來,東北大學累計培養(yǎng)了40余萬名畢業(yè)生、70余位中外院士,他們執(zhí)著科技、強校報國的優(yōu)秀品質代代傳承,歷久彌新,成為鐫刻在東北大學深厚底蘊上的價值基因,更是學校培育英才、立德樹人的落腳點。

2018年,東北大學入選全國首批10所“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首批10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思業(yè)融合燎原計劃”隨之啟動。校史、學科史中蘊含的科學精神與價值元素被充分挖掘提煉,科技報國的文化根骨融入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的整體氛圍,形成對全體學子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2021年以來,學校先后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全國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著力培養(yǎng)具有前瞻性、能夠引領未來的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給了學生追逐夢想的廣闊舞臺,也讓科技報國的種子在這片青春的沃土中悄然生發(fā)。

2021年,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lián)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中,來自東大的“舞指科技”勇奪金獎、最具商業(yè)價值單項獎,他們的創(chuàng)新成果是一套利用肌電信號實現手語翻譯的智能系統(tǒng)。“我們一直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幫助更多的聽力障礙人士是一件很公益、很有意義的事情?!庇弥腔埸c燃無聲的原野,以舞指繪出有聲的未來,這是新一代東大人對科技報國的青春表達。

2009屆國防生巴興,在企業(yè)的高薪邀請和與風霜雪雨做伴中,毅然選擇了后者,到最艱苦的邊防部隊開啟他的軍旅生涯。“東北大學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tǒng)的大學,作為東大的一名國防生,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5年,本碩博均就讀于東北大學的車德會,以重要成員身份加入筆尖用鋼研發(fā)團隊,憑借著驚人的意志力,夜以繼日攻關試驗,成功研發(fā)出了我國的筆尖鋼產品,破解了“圓珠筆之問”,打破了國外企業(yè)對這一領域的壟斷,讓國產筆用上了自己的筆尖。

2020年11月28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并勝利返航,東北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趙兵是這次海試的主駕駛試航員。擔任“奮斗者”號軟件負責人的7年間,他曾頂著37℃的高溫連續(xù)下潛調試12小時,在海況惡劣、嚴重暈船的情況下完成調試作業(yè),從未有過退縮。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眰鞒屑覈閼?,掌握強國本領,胸懷報國理想,這就是新一代東大人充滿信心、接續(xù)奮斗的樣子。

“從東大百年歷史中,我們能夠看到,有父老鄉(xiāng)親的家國所依,就有東大人在一二·九運動中的視死如歸;有百廢待興的事業(yè)所系,就有老一輩東大人嘔心瀝血的科研奉獻;有強國建設的時代所需,就有新一代東大人教書育人、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不懈奮斗?!闭劶皷|大愛國報國的奮斗史,郭海這樣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2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