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山區(qū)教學點的重生之旅

——江西省蘆溪縣心系百姓辦好鄉(xiāng)村教育的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3-05-08 作者:本報記者 甘甜 來源:中國教育報

    ■群眾關切的教育事    

出家門,邁上三五個臺階,再走上不到百米的小路,抬頭便是三江口小學的校門。這是江西省蘆溪縣四年級學生羅益清的上學路,前后不到5分鐘。

若時光倒回一兩年前,羅益清每天還得到離家8公里外的張佳坊學校上學?!凹依镉腥怂途妥嚕瑳]人送就走路,早上6點多就得起來?!绷_益清對此記憶猶新。

作為贛西小縣蘆溪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張佳坊鄉(xiāng)山區(qū)孩子們的上學路有坎坷,也有溫情。故事的背后,是一場教育的雙向奔赴。

    推平一座山,重建一個教學點

2020年9月撤并,2022年9月恢復招生,短短兩年,三江口小學經(jīng)歷了一場脫胎換骨的改變。

作為張佳坊鄉(xiāng)的三江口、報恩臺和朋樂3個自然村里唯一的學校,三江口小學學生最多的時候達到200多人。但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老舊的教學樓適應不了新時代的需求,學校生源銳減。

2020年9月,三江口小學只迎來了5名報名的學生。

“除了四年級有兩名學生外,一到三年級都只有一名學生,年輕教師也不愿意來,全校就我和另一位老教師,要開課的話只能包班進行復式教學?!闭f這話的謝院萍在三江口小學教了大半輩子書,年過50的他沒想到,村民會“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到中心學校甚至縣里去讀書。

考慮到農(nóng)村家長對孩子“上好學”的需求,加上這個教學點離中心學?!獜埣逊粚W校只有8公里路,若把教學點撤了并入中心學校,有利于集中資金著重發(fā)展中心學校。當?shù)亟逃块T當年在做通家長工作,并征得當?shù)卮逦瘯夂?,把這5名學生、兩名教師轉入到張佳坊學校。

雖然家住在張佳坊學校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中心地段,撤并后上班路近了不少,但謝院萍還是想回三江口小學。每次看到報恩臺村和朋樂村的一些孩子每天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來上學,謝院萍都會心有不忍。

其間,謝院萍還會不時接到村民的電話。2021年上半年,謝院萍前后接到17位家長的電話,說孩子還是想回三江口小學上學,希望能預留學位。

謝院萍趕忙向中心學校和鄉(xiāng)政府報告,申請恢復三江口小學?!搬槍χ行膶W校下面的教學點,我們每年都會開展入學調查,最大可能滿足百姓就近入學的需求?!睆埣逊粚W校校長方小龍介紹,最終教育局決定三江口小學從2022年秋季起恢復招生。

考慮到預制板搭建的教學樓已不適應新形勢,加上周邊幼兒也有入園需求,教育局前后投入268萬元,推平學校后面的一座山,新建了一個校園。

為了保證項目按時完工,可忙壞了方小龍,從2021年6月到2022年2月,只要中心學校沒事,方小龍就會出現(xiàn)在三江口小學的工地上,督促施工進程。

2022年9月,謝院萍回到了嶄新的三江口小學。讓他欣喜的是,除了最初和他表達過入學意向的17名學生外還有幾名學生報名入學,實際報名人數(shù)達到24人,學校的附設幼兒園也迎來了17名幼兒。

“我們班上有9盞燈、6個風扇、一臺一體機,墻壁貼滿了瓷磚,一切都是新的,但同學都是之前在張佳坊學校的,以前經(jīng)常遲到的同學現(xiàn)在都不遲到了?!绷_益清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豪地告訴記者,全班同學都去她家玩過。

更讓她自豪的是,班上來了一名實習教師,是鄰居羅益佳。但前兩年羅益佳并不想來三江口教書,“雖然學校就在家門口,但是很破舊,家人舍近求遠,把弟弟送到鄉(xiāng)里的張佳坊學校讀書”。讀“3+2”定向師范的羅益佳介紹,去年學校重建后,面貌煥然一新,還一口氣配了6名在編教師,隨即自己也以實習教師的身份進了學校,下個學期就能轉為學校的正式教師。

    兩對父子教師,保住一個教學點

如果沒有村民和那兩對父子教師的堅持,位于海拔1200多米大山中的雜溪小學可能要成為歷史。

山托著山,嶺托著嶺。如果說張佳坊是蘆溪縣最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那雜溪村則當之無愧是張佳坊最偏遠的村落。

2022年,年滿60歲、本該光榮退休的何世榮,主動找到方小龍說,自己在這兒干了一輩子,比較了解這些學生的情況;加上學校地處深山,外面的教師上來一趟也辛苦,不如讓他再干幾年。

山高路險,雜溪村2022年才修好水泥路,原來要進一趟山還得換乘當?shù)厝说哪ν熊嚒F饺丈嚼镱^見不到年輕人,只有老人和孩子守在這個寂靜的山村。

2015年,雜溪小學只剩下4個年級共6個孩子時,縣教育局通過調研并征得當?shù)赝?,在當?月出臺撤并雜溪小學的文件:師生一起并入張佳坊學校。

可到了8月,這些學生的家長卻陸續(xù)回村,找到學校,說得最多的還是孩子們太小了,不放心送去住校。原來這些孩子下山上學,得走上3—5個小時的山路,只得住校。

“當時雜溪小學就剩下4名教師,老校長王大勇和他的兒子王德昌,我和我的兒子。在這兒待了大半輩子,山外再好,我和老校長王大勇還是希望能保留住學校。”何世榮介紹,自己和王大勇都是從1979年到雜溪小學做代課教師的,40多年來和學校一起經(jīng)歷了不少風雨。2000年后,由于學校在山旮旯里,大部分教師先后離開。為了山里孩子的未來,兩位老搭檔分別把自己從師范畢業(yè)的兒子勸回村里執(zhí)教。

“充分尊重家長意愿,加上這兩對父子教師愿意待在山里繼續(xù)教,我們把情況反饋給縣教育局,最終教學點保住了。”方小龍介紹,“當時留下的都是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我們出于人文關懷也要確保這個教學點如期開學。”

    一場教育的雙向奔赴

當?shù)亟逃块T為教學點提供的不只是“人文關懷”。

按照常規(guī)班師比的配備,不論是雜溪小學還是三江口小學,最多只能配兩名教師,但實際上這兩個教學點都配了6名教師。

“為保證教學點教師配備,幾年前上級出臺政策,邊遠教學點按班師比1∶1.5配足教師。這兩年,雜溪小學生源開始回流,我們還從中心學校安排了一名走教教師,負責在教學點開展音樂、美術和德育知識拓展課的教學?!狈叫↓堁a充說,中心學校還建立了培訓機制,每周會面向中心小學和教學點教師組織半天的業(yè)務培訓。

曾經(jīng)跟隨父親王大勇在雜溪小學任教的王德昌,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長為張佳坊學校副校長,分管教學點建設的他,每周都會到下設的3個教學點轉轉,督查教學常規(guī)和德育工作的開展。

同時,在硬件的投入和校園文化的打造上,教學點也一樣沒落下?!翱梢哉f在教學點建設上,我們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蘆溪縣教育局局長羅谷蘭介紹,“蘆溪縣先后投入近1200萬元,恢復了教學點3個。此外,蘆溪縣還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對于成班率低的村小、教學點,按班師比不低于1∶1.5予以保障;為保證教學點正常運轉,對學生數(shù)不滿100人的教學點,按100人標準撥付生均公用經(jīng)費?!?/P>

“95后”教師黃學友現(xiàn)如今是雜溪小學負責人,多次在縣里教學競賽中拔得頭籌的他已經(jīng)在雜溪教了6年數(shù)學,平日里還會領著山里娃進行編程、創(chuàng)客教育。

“雖然是偏遠地區(qū),但學校里電腦、各類軟件硬件都不比城里差,就想通過信息化,給山里的孩子開一扇窗?!秉S學友介紹,去年夏天為了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他嘗試在學校搞了一個編程的興趣托管班,全校十幾個孩子都報了名。

“山里娃也不比城里的差?!边@讓黃學友堅定了在山區(qū)學校開展創(chuàng)客教育的信心,同時他也相信通過自己和教育系統(tǒng)的努力,山里娃不僅能在家門口“有學上”,還能“上好學”。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0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mbbag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